在海军史上,有两艘体量最大的战列舰——大和、武藏,它们的出现是海军史上的一个奇观,其覆灭又带着一种宿命般的必然。
◇ 大和号战列舰
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战列舰之一,先说一下该型战列舰的基本数据参数,拿大和级战列舰的二号舰“武藏”号举例:其标准排水量64000吨,满载排水量72809吨;舰长263m,宽38.9m,满载吃水10.86m;最大输出功率153000马力,最大航速27节,续航力7200海里/16节,编制2500人;装备3座三联装45倍径460mm主炮,2座三联装60倍径155mm副炮(改装后拆除2座),12座双联装127mm高射炮(改装后加装6座),45座三联装25mm高射炮,21座单装25mm高射炮(改装后加装140门),2座双联装13.2mm高射机枪,7架水上飞机(2部弹射器)。
单从数据上来说,武藏号战列舰比现代一些大国航母还要略胜一筹。而从当时的眼光,日本即有实力也有必要造这么大的战列舰,后人站在上帝视角认为只有2B才能造出来这种东西,在当时的背景下不能说大和有多领先世界潮流,至少在当时还不落伍。
展开剩余88%◇ 日本长门号战列舰
一战以后,世界各国都从日德兰海战看出了战列舰无可比拟的恐怖威力,所以纷纷计划造巨舰,日本也积累了不少造船经验,长门等战列舰都是这时候下水的,而这时候双翼飞机还根本连重磅炸弹都带不了,谁又能预料到未来海军航空兵的发展呢?
当时造大和的时候日本国内已经有不少反对声音了,海军部就有一小撮人就说这东西是废物,干的一大蠢事。不过因为还是有很大一部分旧海军官兵迷信巨舰大炮的威力,声称历史上没有一艘战列舰是飞机击沉的,认为山本的海军航空兵理论是过于激进的空谈。要知道国家机器是有惯性的,就连美国也上马了衣阿华还有后续更变态的蒙大拿级,毕竟航母这东西还没怎么经过实战检验。
◇ 衣阿华号战列舰
说起来,日本海军痴迷于巨舰大炮的原因之一,则是来自于1922年华盛顿海军协议,大家都不想拼军备竞赛,安心生产了。美日海军比定的是5:3,日本大为不满,海军代表加藤宽治甚至挥泪狂呼:“对美之战始于今日”,但是如果不签这个协议,放任美国造船,美国是什么水平,你日本是什么水平,美国每年废钢铁都能超过日本钢产量的总和,日本跟美国搞军备竞赛更是只能在后面吃土。
◇ 1939年,美日本实力对比
所以,你以为的海军条约是昭和男儿忍辱负重被迫签下5:3的耻辱,实际上的海军条约是皇国废物看到之后长舒一口气,觉得自己终于能缓一缓了。
在签条约的时候,美国海军战列舰规模如下:2艘怀俄明级,2艘纽约级,2艘内华达级,2艘宾夕法尼亚级,3艘新墨西哥级,2艘田纳西级,1917-1920年陆续开工的4艘科罗拉多级和新上马的6艘战列巡洋舰列克星敦级。如果不签订条约,1922年美国海军战列舰规模会是7级17舰,战列巡洋舰1级6舰,共23舰。其中16寸主炮1级4舰。
而帝国海军呢?金刚级:金刚,雾岛,榛名,比叡;扶桑级:扶桑,山城,伊势级:伊势,日向;长门级:长门,陆奥。其中陆奥在建,2艘加贺4艘天城级在建。如果不签条约,1922年IJN(日本帝国海军英文缩写)最好的情况将是战列舰3级7舰,战列巡洋舰2级6舰,共13舰。唯一有优势的大概是410毫米主炮可能有3级5舰。
◇ 金刚级战列舰榛名号
看起来似乎问题不大,对不对?但其实问题大了去了。金刚级作为英国的外贸舰,扛着14寸的炮但装甲带只有8英寸,扶桑级作为实验性质舰一直毛病不断,比如船舵设计没有与船体适切,导致扶桑操舰稳定性是日本帝国海军战列舰中别具一格的烂。
一般航行光要维持直线前进便相当困难,180度转向时更会出现速度急降的停船状况。再比如它虽然有12门356毫米炮,火力优于列强战列舰,但是由于主炮的制退复进机使用水压动力,如果齐射舰上无法供给足够蒸气压力、会让制退机归位速度太慢,所以战列舰射击技巧是采用2座主炮以交叉射击的方式取得最佳开火效率。6座炮塔有两座在舰体中部,导致重装甲带防御部分延伸过长,可改造空间狭窄,火炮射击时会对上层建筑的产生冲击以及相互干扰,主炮齐射时炮口爆风会覆盖全舰,种种问题导致日本扶桑级只建两艘就不往下建了。
所以真正意义上能上战列线的,也就是4级7艘。海军是20世纪最能体现国力差距的兵种。1920年前后,美国为了迎接海军竞赛的大潮,一口气开工了4艘战列舰和6艘战列巡洋舰。
◇ 二战时期的美国费城造船厂密密麻麻的船坞
面对这种绝望般的国力差距,日本人想得不是如何苟起来,整合东北、内蒙、华北和朝鲜半岛的资源,趁着国际形势赶紧闷声发大财,而是想着怎么不讲武德来骗来偷袭美帝国主义这个一百多岁的老同志。
唯一不同的是有些人脑洞爆炸般的想战胜美国,而某些人妄图速战偷袭逼平美国,典型代表是山本五十六,其明确指出:前期的胜利并不是目的,而是筹码,是促成美日和谈的条件。
为了做到这个逼平,日本人在追求数量无望的情况下,只能在质量上下功夫,船越重,防护越好,火炮口径也就越大,这个大可不是按比例威力增加,406口径的火炮和305口径火炮的威力天差地别,四艘三万吨级的也未必能打得过一艘七万吨级的。所以日本卯足劲头要造出七万吨级的怪物才能抗衡美帝的太平洋舰队。
◇ 大和号战列舰被舰载机攻击的场景
因此在我看来,大和级,以及所有这些图纸上的超级舰船都属于是一辆车上,从司机到乘客全部发疯并且下坡路上挂6档油门到底的产物。大和级的悲剧也就是注定的,它的遭遇很符合虚无主义,不切实际的右翼战争狂热,以为20公里的九三雷把米畜舰队打的落花流水,然后大和领着昭和艨艟八百海鹫三千堂堂而击,用460重炮远程团灭米畜的残兵败将。
但是他们忘了自己没有可堪可用的夜战装备和雷达;忘了九三雷那脆弱的陀螺仪根本承受不住战斗航速时入水的冲击;忘记了自己空有460和42公里的最大射程,却根本没有能与之匹配的火控雷达和观察配置。忘了自己能否承受住三艘超级战舰和相关配套设施带来的资金压力。
1937年,日本工业产值64亿美元,美国工业产值645亿美元。在工业产值是美帝的十分之一不到的国力情况下,昭和男儿只记得自己被美国人压制的耻辱,所以一定要给美帝一点颜色看看,而且病态的觉得自己一定能打过。
◇ “武藏”号舰长猪口敏平
比如“武藏”号舰长猪口敏平明知道航空兵已经是主角,IJN基本制空权全失,可他不在武藏上进行防空训练而是大搞剑道柔道武士道。发现美国人铺天盖地的飞机就觉得实在是不公平,高喊有本事来战列舰对轰。反而是“伊势”“日向”二舰苦练防空协同和走位,从1943年开始多次逃出生天,最终坐沉母港。
而猪口敏平这种人的思想感情和作战思路是最不可思议的,因为他们活生生的把战争从一门科学搞成了玄学。
联合舰队就算是觉得自己肯定打不过美帝,但起码得向世人展示一种日本自信,而这种自信至少是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大和”“武藏”这两艘船上。不过,从后面的历史行程中,我们从来没看见这些海军之花给世界怎样一种小小的日本震撼,他们只是用了最简单的——吹牛逼方式去战胜美国。大和饭店,武藏宾馆不是白叫的。
◇ 在纳粹德国的战列舰提尔皮茨号被炸沉前,一直是英国人的眼中钉肉中刺 图为停泊在挪威港口里的提尔皮茨号战列舰
按说这两艘巨舰应该是自己在优势兵力,应该趁海军航空兵都还玩得不太溜的时候,主动出击碾压美帝的,结果这两个巨舰完全成了趴窝舰队,都不是存在舰队,是北洋海军末路时蹲在刘公岛,对日本舰队完全构不成任何威胁的那种趴窝,要说你存在舰队能像德国那样吸引别人主力不敢走开也行,比如说提尔皮茨号称北方的孤独女王,它一艘船就牵制了英国人那么多兵力,最后才费时费力的把它击沉,哪怕是这艘船不出动,但它在英国人眼里始终是一个眼中钉肉中刺。
大和武藏不一样,它在美军眼里是俩活宝,这两个爹就一直供在特鲁克,离战线十万八千里远,离珍珠港更远,根本起不到吸引火力的作用。等到最后日本海军已经被别人碾压了,海军航空兵的威力体现一览无疑,再把你放出来,除了靖国神社上多了几座牌位没有任何其他价值。武藏还算死得其所,在战斗中沉了。大和则完全是自杀的愚蠢行为,只能借用一句话,打不赢仗的人只能用自杀掩盖自己的无能了。
◇ 大西泷治郎(1891年6月2日—1945年8月16日)日本海军中将,海军兵学校40期,历任第1航空舰队长官、军令部次长等职。航空兵制胜的鼓吹者,“神风特攻队”创始者
其实,1937年底,当日本海军决策层决定倾全力建造超级战列舰“大和号”时,后来历任第一航空舰队长官、军令部次长的大西泷治郎就对当时的军令部次长古贺峰一说,“造‘大和号’绝对是个错误。你造‘大和号’的费用够我造3000架飞机的了,你给我3000架飞机,我保证能把美军所有的舰队全炸平”。
但古贺峰一的解释堪比苏联笑话 :“大西君,你滴要明白,天皇没有八匹马的马车,出门的不行,大日本帝国的海军一样的干活,战列舰大大的有。别人有的,我们大大的有!”就是当时的古贺峰一也知道,这玩意只是个天子仪仗,满足圣上的虚荣心罢了,派仪仗队打仗要是能打赢,那就见了鬼了。
发布于:天津市